# Neuroscience

# 1. Lecture 1: Historical Underpinnings of Neuroscience

  • 早期的远古祖先们认为,心是人体的核心,大脑没有什么用,人西去之后大脑是不会被保存的,但是心脏、肝、肺等都被保存了下来(埃及)。

  • 文艺复兴之后,灵魂和意识被认为存在于大脑中,至少是头部。早期的理论认为人的灵魂就在脑室。

  • “So if your mother told you once you were holes in your head, she was actually right.”

# 2. Lecture 2: Central Nervous System: Gross Organization

# 2.1 神经系统

  • 中枢神经系统:脑+脊髓(二者之间通过枕骨大孔的洞连接)
  • 周围神经系统: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部分

# 2.2 位置术语

相对位置

  • 前后:
    • rostral:脸朝向的方向、即朝前
    • caudal:朝后的方向
  • 上下:
    • dorsal:上表面
    • ventral:下表面
  • 距离中线:
    • lateral:距离人体中线较近的地方
    • medial:距离人体中线较远的地方

image

image

# 2.3 脑部的区域划分

  • 终脑(Telencephalon):从外面看到的全部区域 - 温度
  • 间脑(Diencephalon): 丘脑 + 下丘脑 - 思考
  • 中脑(Mesencephalon):大脑的中部 - 反射
  • 后脑(Metencephalon):小脑 + 脑桥 - 运动
  • 末脑(Myelencephalon):连接脊髓的部分 - 传输

image

# 3. Lecture 3: Central Nervous System: Internal Organization

# 3.1 神经元

image

  • 树突是细胞体的延伸,即细胞体的一部分。
  • 轴突被髓鞘包裹着,轴突是独立的一部分,不同于树突。

# 3.2 一些结构

  • 神经核:神经元 x N,比如上丘脑
  • 黑质:中脑的一个神经核团
  • 灰质:神经元 + 毛细血管 + 神经胶质细胞 - 维稳、保护、形成髓鞘
  • 白质:中枢神经系统中,主要被髓鞘包裹的轴突所组成的区域
  • 膝状体:在间脑中,尤其是丘脑,层状结构,用于接受视觉信息,然后传递给商丘脑(形成视觉反射)和大脑皮层(形成认知)。如下图所示

image

# 3.3 染色剂

通过染色剂的使用,对不同的区域染色,划分脑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/细胞所组成的区域。

# 3.3.1 尼氏染色机

  • 对神经元中的尼氏体进行染色
  • 树突和轴突中没有尼氏体,只有细胞体中有。(因为尼氏体太大了,所以树突作为细胞体的一部分,不含)
  • 如图所示

image

# 3.3.2 Weigert染色剂

  • 对髓鞘进行染色
  • 如图所示,对大脑横向的一个切片进行染色,黑色即位被染色的部分。

image

# 3.3.3 Golgi染色剂

  • 利用银,对1%的神经元进行染色,但不会染色轴突。(可能是因为能染色的部分较少,所以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来染色的树突的样子,如果染色100%,那么就是一片有色的区域,无法对树突的样子进行细致的观察)
  • 对树突进行染色,区分不同的神经元。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的树突有较大的差异。

# 4. Central Nervous System: Subdivisions

# 4.1 功能系统

  • 具有独立功能:运动系统(大脑、脊髓中所有与运动相关的神经元)、视觉系统
  • 多种功能集合在一起的,即没有明确的单一功能:
    • 下丘脑:多种神经核,为平衡(温度、渴饿)而存在
    • 边缘系统:中间的切面,涉及学习、记忆、感情
    • 网状结构:大脑中间的位置,从枕骨大孔上面延伸到终脑靠中间的地方。(古人不知神经元所划分的一块区域。)

# 4.2 轴突

轴突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又被称为神经,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被称为通道。

  • 合纵通道(association pathways):连接同一半球,不同的大脑皮层
  • 缝合通道(commissural pathways):连接两个半球中相对应的脑区,比如胼胝体
  • 投射通道(projection pathways):上下信息交流,或者更一般地,不同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通道。(从大脑到手指的信号通路)

# 5. Cortex: Lobes and Areas

# 5.1 基本概念

  • 大脑皮层(cortex):灰质组成的树皮,由于脑壳太小了装不下,所以形成了树皮一样的褶皱。
  • 脑回(gyri/gyrus):凸出来的地方
  • 沟回(sulci/sulcus):凹下去的地方
  • 裂(fissure):沟足够深的时候,就叫做裂

# 5.2 细胞的划分

  • 皮层划分:不同区域进化的早晚不一样,类似年轮的区分方法(1~6层进行划分)

    • 进化较早:原脑皮质(archi or paleocortex),只有3层(1,5,6)
    • 进化较晚:新皮质(neocortex),有全部的6层(1~6)

    image

    image

# 5.3 区域的划分

  • Korbinian Brodmann根据细胞在不同层的排列不同,划分了50个区

image

  • 根据叶(lobes)的划分
    • 额叶(Frontal Lobe):运动中枢 + 认知中枢
    • 顶叶(Parietal Lobe):感觉(触觉、温度等)、视觉、读写能力
    • 枕叶(Occipital Lobe):纯粹的视觉中枢
    • 颞叶(Temporal Lobe):处理声音、理解语言、高等视觉(人脸识别)
      • 内嗅皮质:新皮层,学习、记忆,
      • 海马体:旧皮层,学习记忆。老化会导致阿兹海默症,失忆。
    • 罗朗多氏沟:额叶与顶叶的划分

image

# 6. Lecture 6: Cortex: Sensory, Motor and Association Areas

# 6.1 零碎概念

  • 联络区:古人认为大脑中除了运动区和感知区,剩下的就都是联络区了(association cortex),沿用至今,但重新定义了(区域和范围)- 调节、整合、服务于多功能。
    • 前额区(Prefrontal):决策
    • 顶枕颞区(Parieto-occipital-temporal):多模式功能
    • 边缘皮质(Limbic):感情、记忆

image

  • 核磁共振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MRI):侦测激烈活动的神经元
  • 半球优势(Hemisphere Dominant):某种功能仅在某一个半球中出现,eg.语言在左半球有优势(虽然右半球也有相关作用和功能)

# 6.2 左右脑

  • 为什么形成了左右两个半球?有限空间容纳更多皮质
  • 半球负责管理对侧的身体:即左脑管右半边身体,右管左。
    • 过程:初级运动中枢 => 轴突(5、6层)=> 大脑 => 脑干 => 枕骨大孔 => 脊髓(这个时候已经在身体的另一侧了)=> 肌肉
    • 但还是有不少的功能其实并不遵循这一过程
  • 损伤(一般来说):
    • 左脑 => 失落
    • 右脑 => 狂躁
  • 海马体:
    • 左:更多负责语言、场景 => 决策
    • 右:更多负责空间 => 迷路

# 6.3 胼胝体案例

  • 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半球的一种缝合通道(commissural pathways)
  • 癫痫: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,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,会从一个半球传导到另一个半球,迫不得已时会切断胼胝体来阻止传递。切断后的病人基本正常:
    • 对于一个物体:
      • 遮住左眼:可以看见,也可以说出其名字。因为语言中枢在左半球,用右眼观看并不影响
      • 遮住右眼:可以看见,但是说不出名字。中间的通路断了。
      • 但是一般用双眼观察时,无太大影响。

# 7. Lecture 7: Central Nervous System: Development

# 7.1 神经板(neural plate)与神经管(neural tube)

  • 形成:
    • 生命的第18天左右,背部中线位置形成神经板,由一些未分化的神经细胞组成。接着,神经细胞开始增殖,形成一个神经管,在未来形成脑室系统。
    • 增殖的过程中,细胞慢慢变多,整体变重,才脱离了表面:口=>凹=>回
  • 神经管的组成:
    • 前神经孔(anterior neuropore):最上面的部分
    • 菱形窝(rhomboid fossa):1/3处
    • 后神经孔(posterior neuropore):最底端处

image

  • 内壁边沿为有丝分裂区: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(用于保持大脑的形状)
  • 细胞最初产生后,向外移动,进行分化。

# 7.2 关键期(critical period)

  • 关键期:正常发育过程中,必须发生某些变化的一段时间,比如生成一个什么器官/组织,一旦错过了这段时间,那么就不会再进行该器官/组织的生成过程,因而就会造成了缺陷。
  • 第一个关键期:12-20周,大部分神经元都形成完毕。
  • 第二个关键期:第三个3月-2岁,长轴突神经元开始伸出突触并连接其他结构。

# 7.3 脊髓

  • 形成:神经管中,靠近中央空洞的神经元,最后会呆在中央空洞附近。
  • 神经管:
    • 距离中央空洞较近:形成脑室系统,eg.灰质。
    • 距离中央空洞较远:形成了皮质,eg.白质。
  • 过程:神经元出生=>决定迁徙的远/近=>到达目的地=>伸出突触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连接。
  • 连接:神经核内部的神经元<=>短轴突神经元(因此又叫中间神经元)<=>长轴突神经元

# 7.4 形成大脑

  • 在前神经孔,细胞的诞生和迁移现象更强,形成了三个原始的脑泡:
    • 前脑(prosencephalon)
    • 中脑(mesencephalon)
    • 后脑(rhombencephalon)
  • 最后生长为成人的五个脑区。
  • 人在出生后,会有一个退化的过程:大量的神经元死亡,生长过程中建立的连接消失,但这也是一个fine-tune的过程,然后就省下来了好多亿个神经元。

image

image

image

image

image

image

# 8. Lecture 8: Central Nervous System: Cellular Organization

# 8.1 神经胶质细胞(Glia)

  • 组成:灰质 + 白质
  • 不是神经元,没有树突和轴突。
  • 作为祖细胞/前驱细胞(progenitor cell),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。
  • 成人大脑,只有某些脑区有少量的有丝分裂 => 神经元是消耗品 => 避免了肿瘤
  • 但是下面两种细胞都会进行有丝分裂 => 可能形成原发性脑瘤

# 8.2 星形胶质细胞(astrocytes)

  • 引导:引导神经元从神经管中产生后迁移到正确的层
  • 调节:调节大脑的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粒子的浓度和浓度梯度 => 影响了神经元的激发和细胞内液的浓度
  • 保护:识别、吞噬神经性有毒物质以免神经元受损,形成伤疤,隔离病变的区域,帮助神经系统恢复正常。

# 8.3 少突胶质细胞(oligodendrocytes)

  • 给轴突套上髓鞘,支撑轴突正常传导信号。

# 8.4 神经元极性与突触

  • 极性:
    • 树突:接收信号
    • 轴突:传导信号
  • 突触(Synapse):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连接点。
    • 传导过程:前突触膜 => 囊泡中的神经递质 => 细胞外液(突触) => 后突触膜上的特殊蛋白质。
    • 前突触膜上的转移分子会回收神经递质。

image

“Nothing in the brain is random.”

# 9. Lecture 9: Pathways and Synapses

# 9.1 信号传导

  • 神经元学说(Neuron Doctrine):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小组成单位和功能单位。
  • 刺激:神经元可以放电,电信号在轴突丘(axon hillock,注意它不是细胞体的一部分)上增强 => 顺着轴突传导电信号(不递减)=> 信号在髓鞘之间跳跃传导(saltatory conduction)
    • 刺激的强度 <= 由信号的频率来表示
    • 刺激的质量 <= 信号由专用的神经元接收,然后通过专用通道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专用分析区
    • 信号的传导速度 => 髓鞘越大,传导速度越快

image

  • 举例:视觉信号的传递
    • 光线 => 眼睛中的感光神经元(吸收光特化的)=> 信号、专用通道 => 大脑的特定皮层 => 解释信号 => 形成视觉

# 9.2 细胞内外

  • 细胞内外的离子(得失电子后的原子)分布情况不同
  • 休眠状态:神经元的内部电位比外部低
  • 维持电位差:
    • 细胞膜上的离子泵 => 调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
    • 细胞外液的例子浓度 => 靠神经胶质细胞维持 => 具有接收特定的离子的功能
    • 异常浓度差 => 放电 => 异常传导 => 神经元死亡
    • 去极化:电位差变小 => 代表激励的信号
    • 超级化/过级化:电位差变大 => 代表抑制的信号
  • 多发性硬化症:抗体攻击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(用于制造髓鞘) => 轴突去髓鞘化 => 轴突死亡-神经元死亡 + 信号传导异常 => 无法控制运动 + 失去知觉 => 残疾

# 9.3 多种电位

  • 静息电位(resting potential):神经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,细胞膜内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。其主要成因源于钠钾泵的活动。
  • 动作电位(action potential):静息电位的细胞膜受到适当刺激而产生的,短暂而有特殊波形的跨膜电位搏动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被称为兴奋性,有这种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。动作电位是实现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。
    • 没有强弱之分,并且不会减弱;只有传导/不传导(抑制),在髓鞘上一跳一跳地传导。
  • 突触后电位(postsynaptic potential)
    • 过程:电位 => 前突触膜 => 打开钙离子通道 => 细胞外液 => 突触小囊向突触前膜运动,最终二者的膜融合 => 神经递质进入突出间隙 =>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(receptors)发生反应(两种情况)
      • 其一:突触后膜打开离子通道,即控制离子浓度的蛋白 => 造成电位的改变
      • 其二:或与另一种分子结合 => 形成另一种电位变化
      • 上述二者产生的都是突触后电位
    • 不同于动作电位:
      • 突触后电位产生于树突,它是细胞体的延伸
      • 动作电位有去极化、过级化
      • 突触后电位有强弱之分,并且会减弱。取决于神经递质的数量。
  • nothing is random:
    • 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与其他神经元的连接处,这些连接处,有的距离轴突丘近、有的远。
    • 突触后电位会递减,因此距离轴突丘更近的连接点,对于的神经元是否激发的决策影响更大。
    • 退化现象:一些神经元死亡,因此一些连接消失,适当地留下远和近,即一个优化(fine tune)的过程。

image

# 10. Lecture 10: Neurotransmitters

# 10.1 神经递质分类

  • 电化学(electrochemical):动作电位(电信号)+神经递质(化学信号)
  • 神经递质 <=> 受体(不同的神经递质匹配不同的受体)

# 10.1.1 氨基酸神经递质(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)

  • 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神经递质,其他的神经递质更被常认为是神经调质(neuromodulators),辅助这两种氨基酸神经递质
  • 分类:
    • 谷氨酸盐(glutamate):长轴突神经元中常见,刺激性的神经递质。此外,味精也是一种谷氨酸的钠盐。
    • 氨基丁酸(gaba aminobutyric,GABA):长轴突神经元中常见,同时也见于中间神经元(即神经核中的短轴突神经元),抑制性神经递质。

# 10.1.2 生物胺(biogenic amines)或单胺(monoamines)

  • 分类:
    • 儿茶酚胺(catecholamines)
    • 多巴胺(dopamine)
    • 降肾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
    • 吲哚安(indoleamine)
    • 血清素(serotonin)
  • 存在于大脑中较小的细胞簇中,因此组成的神经元簇也很小。

# 其他类型

  • 乙酰胆碱(acetylcholine):主流研究认为人体内该物质含量增多与阿尔兹海默病(老年痴呆症)的症状改善显著相关。
  • 肽类(peptides):
    • 脑啡肽(enkephalin)
    • 内啡肽(endorphins)
    • 在大脑中负责处理疼痛,天然的吗啡,减弱疼痛信号的传递
  • 组胺(histamine):受伤或者过敏时,释放的一种物质
  • 肾上腺素(epinephrine):一种胺,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常见

# 10.2 神经递质无效化

  • 神经递质需要被无效化,否则 => 持续改变离子浓度 => 电位持续产生 => 抽风 + 神经元死亡
  • 方法:
    • 回收:突触前膜上识别蛋白回收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的神经递质。eg.血清素重新打包
    • 分解: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存在分解酶。eg.乙酰胆碱的分解酶(enzyme)
    • 吸收:星形细胞可以吸收多余的神经递质。eg.谷氨酸盐被星形细胞,但是吸收不完的话 => 中风
  • 神经递质分布的区域性:不同于电信号/动作电位,在一个又一个很小范围的区域内分布着神经递质,便于快速回收再利用,因为本身化学反应的事件比电信号传导的速度慢得多。

# 10.3 神经递质与药物

  • 中脑有一个神经核群,非常小,叫做腹侧被盖区(ventral tegmental area)<=> 与前脑的一个伏隔核(或阿肯伯氏核,nucleus accumben septi)有关联
  • 二者连接处的通道以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 => 关系到毒瘾、赌瘾、烟瘾
  • 举例:
    • 百忧解(prozac):一种抗抑郁的药物,阻碍血清素的回收 => 血清素持续刺激突触后膜 => 人感到爽
    • 可卡因(cocaine):与百忧解同理,但是会影响到上述的通道,因此具有成瘾性。
  • 药物的本质 => 调节突触中的某些神经递质

image

# 11. Lecture 11: Stroke

# 11.2 脑供血系统

  • 大脑中,任何阻碍血液流动的因素,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:

    • 大脑非常耗能,占人体总体重的1%~2%,安静状态下耗能心脏输出的20%
    • 大脑存储氧气和葡萄糖的能力非常有限
    • 神经元缺氧的时候,几分钟内会死亡
  • 脑供血系统

    • 颈内动脉(internal carotid artery):
      • 大脑前端的血液循环系统
      • 大脑前动脉(anterior cerebral artery) + 大脑中动脉(middle cerebral artery)
    • 椎动脉(vertebral artery)
      • 大脑后端的血液循环系统
      • 基底动脉(basilar artery) + 大脑后动脉(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)

    image

    image

    image

# 11.3 中风

# 11.3.1 出血性中风(hemorrhagic stroke)

  • 描述:脑血管破裂 => 血液进入脑组织 =>
    • 某些区域缺乏氧气和葡萄糖 => 丧失功能
    • 渗出的血液形成血块 => 占据空间,大脑被压缩 / 压向枕骨大孔 => 死亡

# 11.3.2 缺血性中风(ischemic stroke)

  • 描述:血小板在血管中的伤疤处沉积 + 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血管 => 异物堵住了脑血管 => 脑水肿(brain edema),由于体液积累导致
  • 缺血 / 缺少养分 => 即使最初只是一个极小的区域(该区域的死亡本身并不影响人的健康) => 但是神经递质的回收机制罢工 => 神经元将神经递质放入细胞外液,而不回收 => 谷氨酸盐(神经递质)杀死缺血区域附近的神经元 => 形成边缘区(死亡区域,ischemic penumbra,一个伞状区域) => 星形细胞收拾残局,吸收神经递质 => 太多了吸收不完,中风
  • 短暂性脑缺血(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):突然缺失某项功能,eg. 无缘无故麻痹,但极短时间后恢复正常,小心中风的前兆,大部分中风患者第一次之后的2~3年后,症状才严重 + 明显。

# 12. Lecture12: The Visual System: The eye

# 12.1视觉系统

  • 视网膜(neural retina):眼底的一层神经,从间脑延伸出来的,属于中枢神经系统,光线聚焦在其上。
  • 视网膜黄斑(macula / central retina):在视网膜的中央,它的中心叫做视网膜中心凹(fovea),黄斑区域的精度最高,形成视觉。
  • 晶状体(lens):眼球的主要屈光结构,也是唯一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;为一个双凸形扁圆体,包以透明被囊。成像是倒立的。
  • 角膜(cornea):是眼球最前方的透明多层组织,初步集中进入眼球内的光 + 防止异物进入眼球。
  • 瞳孔(pupil):是眼球血管膜的前部虹膜中心的圆孔,根据环境的明暗调节大小。
    • 明亮环境 => 瞳孔缩小 => 保护视网膜上的神经元(强光会杀死神经元)
    • 黑暗环境 => 瞳孔放大 => 使更多的光线穿过瞳孔
  •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(retina ganglion cell ):位于视网膜最终段的神经细胞,其轴索为视神经纤维,纤维在眼球内,分布于网膜的表面,集于视束(视神经)乳头,由眼球出来之后,经过视束交叉,止于外侧膝状体。该细胞无法感光,所以视觉中有一部分其实是缺失的,但是被大脑补上了。

image

image

image

# 12.2 看看眼科

  • 白内障(cataract):晶状体变得浑浊,光线无法穿过晶状体。
  • 老花眼(presbyopia):随着人的衰老,晶状体失去弹性,调节能力降低,远处清晰近处模糊。
  • 青光眼(glaucoma):眼球内部正常时会持续产生液体,当排除液体的管道被堵住时,眼压升高,压迫视神经(optic nerve),严重致盲。(潜伏的,难以感知)

# 12.3 视网膜上的神经元

  • 感光器(photoreceptors):视觉的起点,在视网膜的最底层
    • 视杆细胞(rods):1.2亿个,暗环境下感光,多分布于视网膜的周围神经部分,1对1地吸收光子(说明很敏感)。eg. 直接看星空,会觉得比较暗,但转过脸去用余光看,会觉得突然变亮。
    • 视锥细胞(cones):600万个,对光线不敏感,但是精度极高,用于形成视觉 + 颜色感知。
  • 中间神经元:
    • 双极细胞(bipolar cells):
      • 位于神经节细胞和感光器的细胞之间,用于整合二者。
      • 连接方式:
        • 与视杆细胞:多个视杆细胞 <=> 一个双极细胞
        • 与视锥细胞:一个视锥细胞 <=> 一个双极细胞
    • 水平细胞(horizontal cells)和无长突细胞(amacrine cells):作用类似于双极细胞,用于锐化(sharpen)信息、加强对比(contrast)

image

# 12.4 细胞之间的传输

  • 神经节细胞以信号强度的增减来表示信息。
  • 分布不同 => 传递的信息不同:
    • 位于黄斑或中央凹的神经节细胞 => 传递关于形态的信息,即对比 + 边缘 + 颜色
    • 但周围的神经节细胞 => 不关心颜色,没有焦点,关注运动(小心马路上超速的汽车)
  • 1.2亿的视杆细胞、600万的视锥细胞、100万的神经节细胞,光线进入眼睛时,有许多信息都被丢弃了,大脑只关心有变化的信息,根据输入的信息重新构建视觉世界。(大约122Mb/s的速度?)
  • 人关注于感受变化、形态、颜色,但其他生物不一定相同,eg. 有些鸟有多个中央凹、关注动态视觉抓去猎物(源氏开大!),由所处的生态圈决定。

# 13. Lecture 13: The Visual System: The Cortex

# 13.1 视觉信息传递

  • 单目区(monocular)/ 双目区(binocular)
  • 视觉系统中,双眼会同时向一侧的大脑发送信息。
  • 一个物体被投射到两眼各自不同的视网膜区域,一侧的图像是由另一侧的大脑来处理的:
    • 外侧(靠近太阳穴那边):视网膜直接向后传递信息
    • 内侧(靠近鼻子的那边):视网膜向对侧的大脑传递信息。
  • 视觉信息是并行、有序处理的。
  • 光线 => 角膜 => 瞳孔 => 晶状体 => 视网膜 => 膝状体 => 大脑皮层的 17区 / v4区

image

image

# 13.2 视觉区域

  • 视觉代表图(visuotopic map):视网膜的视觉输出到神经元的映射。
  • 眼睛 => 激发度数值(需要有一个激发度的分布) => 膝状体 / 大脑,理解空间位置

image

  • where:顶叶的视觉区:理解看到的东西的位置
  • what:颞叶的高级视觉区: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
  • 高级皮层中的区域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功能,并能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。eg. 大脑有专门进行人脸识别的区域,更甚,还划分为识别正脸、侧脸的区域。以及,有的神经核识别特定运动速率的物体。
  • 实际上,有30个以上的不同皮层区域在合作解决“在哪”和“是什么”。

# 13.3 视觉重建

  • V4区:视觉4区,关注颜色。
  • 幻觉 => 证明是大脑创造了视觉,包括形状、颜色等
  • 同一个图会被识别为不同的事物 => 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信号是相通的,但但脑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。
  • 颜色的意义:增强了对比,大脑更关心对比、变化,不关心美感和体验。
  • 多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分布不均:蓝色是短波 => 短波会降低图像质量 => 视网膜中央凹是一个带有黄色素的黄斑,可以吸收短波 => 避免图像质量下降 => 但是视网膜中央凹上面没有蓝色的视锥细胞 => 我们看到的蓝色是大脑根据视锥细胞的视觉代表图构建的

image

# 14. Lecture 14: The Auditory System

# 14.1 整体结构

  • 外耳(external ear):接收外界的压力波(即声波),传导至鼓膜(ear drum/tympanic membrance)使其振动
  • 中耳(middle ear):包含3个听小骨(ossicle),可以将震动的能量传导到耳蜗的液体中,可以放大30倍(人耳),同时也可以通过大脑给中耳发射脉冲,控制放大倍数,保护听觉感受器
  • 内耳(inner ear):包含耳蜗(cochlea):一个多空洞的结构

image

# 14.2 耳蜗

  • 核心部分:柯蒂氏器(organ of corti),包含有听觉感受器:毛细胞(hair cell),毛细胞属于周围神经系统。

image

image

  • 柯蒂氏器中的基底膜(basilar membrane):将信号传导给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,使其兴奋。
  • 分析处理不同频率的声音(波形分析):
    • 在基底膜中,固有频率随位置不同而不同 =>
    • 不同频率的声波,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形成共振 =>
    • 毛细胞在共振点的震动最为强烈 =>
    • 大脑取最强烈的信号作为声音的一帧 =>
    • 形成了「基底膜的震动位置」 <=> 「声音的频率」的映射
  • 大脑更加关注人声的分析
  • 老年性耳聋(presbycusis):基底膜失去活性 => 无法听见高频的声音

image

# 14.3 声音也是主观创造

  • 信号从毛细胞 => 大脑:
    • 人的左右耳分开接收、处理信息
    • 划分为高频、低频,且并行处理
    • 一侧连接到另一侧的髓质中的神经节上,然后这个神经节与大脑的多个区域相连。
    • 这样的好处是:某一侧大脑受损,不会导致失聪
  • 听觉也是通过丘脑(的内侧膝状体) => 皮层
  • 听觉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:
    • 全方位的声音收集
    • 左右耳的输入并行分析、整合
    • 含义、来源的分析
    • 分辨功能
    • 各种功能的实时进行
  • 声音也是大脑主观创造的

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, and there was no one there to hear it, does it make sound and the answer is no.

# 15. Lecture 15: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

# 15.1 体感系统(somatosensory system)

  • 组成:痛觉、温觉、触觉、本体感受(proprioception,感知自己肢体的存在和位置,eg. 某些脑损伤的病人闭眼后感知不到自己的双腿)。它们有不同的感受器细胞、信息通路、大脑解释信号的方法,并且它们之间是并行传递
  • 本体感受:
    • 静态本体感受(static proprioception):静止不动时感受自己的身体
    • 动态本体感受(dynamic proprioception):运动时感受自己的身体
  • 听、视觉系统中,感知器细胞都是聚集在一起,但是体感系统中分布全身

# 15.2 几种体感

  • 有痛感觉/伤害性感受(nociceptive senses / nociception):痛觉和温觉
  • 精细触觉(discriminative touch):触觉小体(麦斯纳小体,meissner‘s corpuscles),集中于指尖、足心、外阴
  • 粗糙触觉(crude touch):可以感知到被触摸了,但是不知道哪里被触摸了
  • 有的感受器可以同时承担两种不同的感觉,通过不同的信息通路和大脑解释方式来区分:eg. 环层小体(潘申尼小体,lamellar corpuscle/pacinian corpuscle),被挤压时,从位于中央的树突发出信号,负责触觉(皮肤)和自我感知(关节)

image

image

image

# 15.2 痛觉

  • 感受器:皮肤中的游离神经末梢(free nerve ending)
  • 传导:痛觉感受器 => 脊髓 => 大脑(仍然是对侧处理)/丘脑(thalamus) => 初级皮层 => 高级皮层,形成意识
  • 映射:身体部位 <=> 处理对应部分的感知信息的皮层
  • 特例:
    • 感知痛觉不必涉及皮层,在丘脑中就可以感受到。eg.有些脑损伤,失去了其他的感觉,但痛觉会回来。
    • 其他系统中都存在「保护感受器」的机制,但大脑有能力屏蔽痛觉。eg.大脑从内部和皮层发出信号 => 脊髓 => 屏蔽所有痛觉(安慰剂效应,placebo effect)
  • 疼痛在潜意识中:
    • eg.坐着的时候,压力过于集中身体的某一部分 =>
    • 该区域供血不足 =>
    • 潜意识中大脑接收到了这些疼痛信号,作出微小的移动以缓解 =>
    • 否则,在压力集中点产生褥疮,脊髓受伤患者的主要死因
  • 感情因素:
    • 疼痛具有情感反应:eg. 无源性疼痛的病人 =>
    • 手术切除了大脑的前额叶/前脑皮层(lobotomy,前脑叶白质切除术) =>
    • 术后病人依然感到疼痛,但是已经不关心疼痛了

# 16. Lecture 16: Agnosias

# 16.1 一些概念

  • 失认症(agnosia):大脑皮层受损,失去了识别/认知的能力
  • 通感/联觉(synesthesia):听音乐就能看到颜色。

# 16.1 失认症

  • 17区的初级视觉皮层受损 => 丧失对侧的视觉
  • 4区(高级视觉皮层)受损 => 颜色失认症
  • 颞叶受损 => 面貌失认症(prosopagnosia)
  • 顶叶的5、7区(右侧)受损:对侧忽视病(contralateral neglect)
    • 患者认为左侧的身体不是自己的,感受不到自己的左侧的身体,eg. 穿裤子只穿一条腿
    • 但是左侧受损并不会导致右侧的感觉丧失,假说左右脑的工作方式不同,右侧的顶叶可以处理两侧的体感和视觉信息,但是左侧只处理右侧的,所以右侧受伤,左侧就没法处理了。
  • “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”这一概念也是大脑创造的,婴儿生下来先建立自己与世界是分开的这一认知。

# 17. Lecture 17: The Motor System: Voluntary Movement

# 17.1 运动系统

  • 运动中枢伸出的树突被称为皮质脊髓束(cortical spinal tract)
  • 皮质脊髓束 => 穿过脑干 => 在髓质下缘的地方进入脊髓
  • 运动的计划:额叶的高级运动皮层完成,运动中枢需要反馈信息来决定下一步。

# 17.1.1 锥体系统(pyramidal)

  • 因其中长出神经通道的细胞长得像三棱锥得名,该神经通道连接到脊髓的前角细胞(anterior horn cells)。
  • 前角细胞是唯一能够控制肌肉的神经元。
  • 分类:注意这两类是交缠在一起的,所以受损的时候也是一起受损
    • 直接皮质脊髓神经(direct corticospinal tract):皮层的神经元创建下肢的运动 => 穿过脊髓 => 腰椎 => 树突 => 前角细胞 => 肌肉
    • 间接皮质脊髓神经(indirect corticospinal tract):大脑皮层 => 连接到脑干中的神经核 => 前角细胞,用于降噪(mainly maintain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background tone.)

# 17.1.2 锥体外系统(extrapyramidal)

  • 由大量的神经核组成,控制非有意的运动:eg. 走路时手臂的摆动,讲课时手的比划
  • 分类:
    • 基底神经节(basal ganglia):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。它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的统称,[1]与大脑皮层,丘脑和脑干相连。
    • 黑质(substantia nigra)
    • 其他神经核
    • 小脑(cerebellum)
  • 区别于锥体系统:
    • 锥体外系统不与脊髓连接
    • 通过反馈系统来控制运动
    • 在皮质脊髓通道中,运动中枢的神经元,通过伸出树突连接脊髓,在树突上的髓鞘的断点处,树突放出其他的分支,连接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,因此它们也参与了运动。(类似这种主线 + 支线结合的模式,同样出现在视觉等其他系统中,信息共享)

image

# 17.2 病例

  • 丘脑底核(subthalamic nucleus):位于间脑,丘脑的下方 => 受损后,单侧抽搐(hemiballismus)/(好像又叫做偏瘫、半身不遂),单侧的身体猛烈、不受控制地运动 <= 一个小的错误,就会被复杂的系统放大
  • 端脑中的壳核(putamen)和苍白球(globus pallidus),都属于基底神经节 => 缺少一种神经元 => 亨廷顿氏舞蹈病(慢性舞蹈病,Huntington's chorea),一种慢性病,患者全身不受控制地做上升运动,无法入睡,舞蹈至死。

# 18. Lecture 18: The Motor System: Coordinated Movement

# 18.1 小脑的概览

  • 人脑的一千亿神经元有一半是在小脑中:
    • 保持平衡
    • 控制高级运动的时机
    • 修正正在进行的错误运动
  • 相同处:
    • 两个半球 + 皮层构成
    • 被沟回划分为不同的叶
    • 皮层之下又大量的信息通道形成网络
    • 映射图
  • 不同处:
    • 小脑皮层有3层,大脑有3~6层不等
    • 小脑皮层的展开面积是大脑的75%
  • 小脑的辅助/修正作用:
    • 主线:大脑皮层 => 脊髓
    • 支线1:大脑皮层 => 脑桥 => 小脑
    • 支线2:小脑 => 丘脑 => 大脑皮层
  • 小脑控制任何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运动:强化神经通路,激发浦肯野细胞
    • eg.小时候学了自行车,40年没碰过,再骑,大脑:40年前那些用来学习的浦肯野细胞们出来接客了!

image

# 18.2 小脑的分层

  • 分子层(molecular layer):大量的突触
  • 浦肯野细胞(purkinje cell)
    • 打小脑交流的唯一信息通道,小脑内部的信息高度集成:500亿的神经元,但只有0.15亿通向大脑。
    • 伸出无数树突(枝状神经元)到分子层中,接收大量的信息。
    • 枝状神经元,Chandelier neurons,只存在于小脑,树突巨大,且分支分级,形成大量的突触
  • 颗粒细胞(granule cell):数十亿微小的中间神经元

# 18.3 病例

  • 小脑受伤的因素:缺乏维生素E、基因遗传、小脑脑瘤、外伤、酒精(小脑中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)、毒(浦肯野细胞)、中风(椎动脉给小脑供血)
  • 辨距不良(dysmetria):运动的时机掌握不准,眼鼻测试 => 穿过、不足、停不下来,危险
  • 轮替运动障碍(dysdiadochokinesia):动作的异常分解、组合,翻手实验 => 无法平滑完成
  • 节律异常病(dysrhythmia):不能按照音乐的节奏拍手
  • 运动失调症(ataxia):交警:走两步看看
  • 意向震颤(intention tremor):当病人的动作变精细时,会有无法控制的震颤。

# 19. Lecture 19: Parkinson's Disease

# 19.1 锥体系统受损

  • 一般 => 麻痹(paralysis)
  • 皮质脊髓通道受损 => 痉挛性麻痹(spastic paralysis):不能动,肌肉紧张和反射程度增强,膝跳反应来测试
  • 前角细胞(的轴突)受损 => 小儿麻痹(polio)/ 松弛性麻痹(flaccid paralysis):动作可以创建,但是肌肉不会动,反射和肌肉紧张减弱,恶化为肌肉退化
  •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):渐渐杀死全身所有的运动神经元(皮质脊髓通路、前角细胞等) => 渐渐瘫痪,但其他功能都完好 => eg. 某天一醒来,感觉,感觉腿没了。
    • 脊髓受伤后会有一段休克期,休克期过后,未受损的神经元才会正常工作
    • 高位截瘫的病人发生个性上(而非情感上)的变化 <= 个性建立在体感的基础上 <= 大部分的体感消失,导致变化

# 19.2 锥体外系统受损

  • 移除锥体外系统中的一个神经核/一种神经元 => 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被打破,失调
  • 帕金森氏症(Parkinson's disease)/ 震颤性麻痹(shaking palsy)
    • 失去了一个神经核:黑质(substantia nigra),位于中脑的一个很小的神经核,以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,其轴突伸向前方,与基底神经节的壳核和苍白球相连
    • 失去黑质后,壳核和苍白球缺少多巴胺的输入 => 锥体外系统的平衡被打破,缺少兴奋信息,抑制信息过多
    • 症状:
      • 手抖、点头
      • 小步走路、停不下来
      • 驼背、走路不摆臂
      • 但是仍然神志完整
    • 治疗:
      • 药物输入多巴胺(需要的量大,血液屏障,并且药物本身刺激性强,不好控制)
      • 植入含有/生产多巴胺的神经元(开颅,且神经元会慢慢死亡)
      • 植入电波,平衡兴奋和抑制信号(开颅,一根电线)

# 20. Lecture 20: Language

# 20.1 语言是人类的本能

  • 在人类最早的祖先身上也有支持语言功能的骨骼特征 => 语言在进化初期就产生了
  • 婴儿具备完全的语言能力(但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讲话)
  • 人出生之前,语言区已经特化了
  • 语言功能涉及高级感知区和高级运动区

# 20.2 失语症

  • 失语症(aphasia):后天性语言异常的语言功能疾病,不是发音上的问题,而是理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丧失。
  • 分类
    • 表达性失语症(Broca aphasia / expressive aphasia):一种运动失语症,前脑的44、45区受损 => 不能正常说话,但可以理解别人讲话
    • 感知或接受性失语症(Wernicke aphasia):颞叶22区受损 => 无法理解别人讲话,但是可以正常说话
  • 手语也使用22、44、45区,功能、病症类似正常说话。
  • 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(也叫主脑)的22、44、45区,右脑的对应位置也有贡献:22 => 理解语调,44、45 => 产生语调
  • 口癖在锥外体系统中是作为运动程序而存在,如同走路摆臂,因此不需要大脑的运动中枢计划。
  • 学母语不同于学习外语,学习母语是直接对应物体和单词,学外语依靠海马体等形成记忆,翻译映射。
  • 一个极端的例子:婴儿的爸爸只说法语,妈妈只说丹麦语,周围人都说英语,4岁的时候,孩子会说话了,跟妈妈说丹麦语,跟爸爸说法语,跟其他人说英语。

image

image

# 21. Lecture 21: The Limbic System: Anatomy

# 21.1 边缘系统的组成

# 21.1.1 概要

  • 边缘系统(limbic system):由大量的神经核与神经通道构成,大脑的集成系统之一,整合来自其他系统的信息,涉及学习、记忆、情感、执行,大量存在于脑中面。
  • Papez Circuit:控制感情表达,如图所示

image

# 21.1.2 结构(们)

  • 腹侧被盖区(ventral tegmental area):中脑的一个小神经核,连接伏隔核,与成瘾行为相关。
  • 杏仁核(amygdala):脑中面上,神经核的集合,颞叶之下的一个位于皮层下的组织,用于处理感情,尤其是恐惧、记忆。
  • 伏核(nucleus accumbens):前脑的一个较大的神经核,是一组波纹体中的神经元。在大脑的奖赏、快乐、笑、成瘾、侵犯、恐惧及安慰剂效果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。
  • 海马体(Hippocampus):颞叶的中央部位,皮层有3层,负责记忆、学习。
  • 内嗅皮质(Entorhinal cortex):位于28区的新皮层,负责学习、记忆,老年痴呆症中首先死亡的神经核。
  • 扣带回(cingulate gyrus):胼胝体(corpus callosum)的上方,牵涉情感、学习和记忆。接受来自丘脑前核、新皮层的投射,同时也接受来自脑的体感系统的输入。
  • 丘脑底(hypothalamus):控制平衡的神经核。

image

image

image

# 21.2 结构与病例

  • 眼窝前额皮质(orbitofrontal cortex):位于眼眶正上方,控制冲动、文化、道德规范、考虑后果的能力。
    • Phineas Gage:眼窝前额皮质受损 => 心智与本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=> 证明了大脑不是分明的划分区域,而是各个部分之间紧密联系、相互交融。
  • 前额叶背外侧皮层(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):位于皮层背外侧,执行功能,如工作记忆、认知灵活性、计划、抑制和抽象推理,但并不是完全负责执行功能。
    • 双侧颞叶中面切除手术 => 术后完全失忆、无法学习 => 完全性遗忘(global amnesia)

# 22. Lecture 22: The Limbic System: Biochemistry

# 22.1 边缘系统相关的神经递质

  • 谷氨酸盐(glutamate):边缘系统中的很多通道都是用(eg. 海马体与内嗅皮质之间,许多兴奋信息利用它)。在中风发作中很关键(参见11.3.2 节),边缘系统是大脑中最容易中风发作的系统。
  • 5羟色胺(serotonin/5-HT):在消化系统中具有调节肠道蠕动的功能。eg. 中缝核是一组从髓质伸向中脑的神经元,是使用5-HT的神经核之一,由很多更小的神经核组成,这些神经核伸出大量连接与边缘系统建立通路,构成了边缘系统的一部分,若连接被破坏 => 抑郁症。
  • 多巴胺(dopamine):主要在腹侧被盖区使用,在成瘾行为中起关键作用。
  • 降肾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:主要在网状结构中的蓝斑核(nucleus locus coeruleus)中使用,蓝斑核是一个位于脑桥区的蓝色神经核,与便于系统建立了大量的连接,与注意力、脑血流量、睡醒循环有关。
  • 多巴胺和降肾上腺素都属于几茶酚胺(catecholamine),使用它们的通道叫做一元胺通道(monoaminergic projection)
  • 氨基丁酸(GABA):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,在边缘系统的中间神经元中的使用最广泛。
  • 鸦片类的神经递质:比如内啡肽(endorphins),可以减轻物理疼痛,同样出现在边缘系统中。
  • 催产素(oxytocin):一种荷尔蒙(hormone),爱情分子,使人感觉与他人之间是相爱的。研究表明,越是一夫一妻制严格的种族,起催产素的浓度和受体的数量就越多。

# 22.2 情绪与感觉

  • 建立在边缘系统的基础上(包括学习、记忆、情感、执行能力)
  • 区分:
    • 情绪(emotion):一种生理状态,和自律神经、身体状态有关,由边缘系统管理。一种感情上的波动,会迅速变化。
    • 感觉(feeling):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。
    • 气质(temperament):稳定的,与人的边缘系统的结构有关,基本不变,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,但也受外界的影响。
  • 通用的道理:边缘系统与其他的感官系统无异,知识负责「感觉」这种抽象的东西。
  • 我们所体会到的感觉是大脑基于情绪重建出来的,就跟其他的感官系统一样(视觉、听觉)。

# 23. Lecture 23: Depression

# 23.1 分类

  • 反应性抑郁症(reactive depression):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。
  • 临床抑郁症(clinical depression / unipolar depression, 或单极抑郁症):边缘系统的神经递质不平衡导致。
  • 躁狂抑郁症(manic depression / bipolar depression,或双极抑郁症):躁狂有时、虚弱失调。
  • 有时候反应性抑郁症 => 会发展为临床抑郁症(eg. 连续的悲剧、打击)

# 23.2 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

  • 生物胺(biogenic amines),或叫一元胺(monoamines):
    • 几茶酚胺:多巴胺、降肾上腺素
    • 吲哚安:血清素
    • 社交、巧克力 => 一元胺的量上升 => 人会觉得舒服

# 23.3 抗抑郁剂

# 23.3.1 原理

  • 抗抑郁剂(antidepressant):没有心理上抗抑郁的作用,只是碰巧有疗效,强化了突触传递一元胺的能力。
  • 抑郁症的生物胺病理(猜想):神经通路中的一元胺传递不畅
  • 怎样强化神经递质的传递:
    • 药物作用于突触前膜 => 强化了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吸收
    • 用药物分子堵住突触前膜上回收神经递质的孔 => 阻碍神经递质的回收机制 => 神经递质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上的受体
    • 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 => 增加神经递质的数量 => 强化刺激

# 23.3.2 药物分类

  • 三环抗抑郁剂(tricyclic antidepressant):eg. 丙米嗪(imipramine)、去郁敏(desipramine)
    • 对缺乏神经递质的病人效果较好,抑制了一元胺的回收
    • 主要问题:
      • 存在奇异效果(paradoxical effect):可能会加重病情。
      • 对反应性抑郁症无效
  • 一元胺氧化酶抑制剂(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,MAOI)
    • 一元胺氧化酶会分解一元胺
    • 除了抗抑郁,还会改变酪氨酸(tyramine)的新陈代谢,因此病人需要高酪氨酸的食物(eg. 奶酪)=> 导致血压上升,出血性中风的危险。
  • 化合抗抑郁剂(designer antidepressant):
    • 当今最流行的,专门为释放某种一元胺的突触而设计,同时没有副作用和奇异效果。
    • 百忧解(prozac)
      • 原理:作用于释放血清素的突触,阻止神经递质的回收机制。
      • 百忧解及其同类药物,又被称为血清素回收抑制剂(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,SSRI)
      • 位于网状结构的中缝核(raphe nuclei)使用血清素作为神经递质。
      • 对反应性抑郁症效果良好
      • 对某些的病人无效果,极少情况下会导致自杀意念
      • 适用于:慢性抑郁症(chronic depression)、强迫症(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)、惊恐性障碍(panic disorder)、进食障碍(eating disorder)、滥用障碍(abuse disorder)
      • 副作用:造成焦虑,降低脂醇(lipidol)=> 男性性功能下降。

image

# 24 Lecture 24: The Reward System: Anatomy

# 24.1 内源性奖励系统

  • 内源性奖励系统(endogenous reward system):边缘系统的一个子系统,负责产生快感
  • 一元胺的浓度与快乐程度呈正相关
  • 两条重要的通道:
    • 都是从腹侧被盖区出发,且都以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
    • 第一条:中脑-边缘通道(meso-limbic projection):通向边缘系统,连接到伏隔核(终点)
    • 第二条:中脑-皮层通道通(meso-cortical projection):通向皮层,首先连接到左脑的眼窝前额皮质

image

# 24.2 相关神经递质

  • 多巴胺:腹侧被盖区释放多巴胺 => 伏隔核与皮层
  • 鸦片类的罂粟碱(opiods)和催产素:与多巴胺一同传递
  • MRI实验证明:人在期待快乐的过程中,也可以得到快乐,并且这种快乐伴随着不确定时是最强烈的 => 追求快乐,即奖励系统产生“使快乐的事情发生”的行为的动力
  • 为什么不能使用提高多巴胺的量来治疗抑郁症:
    • 快乐不能抵消悲伤
    • 病人反而会变成躁狂抑郁症,对这种双极的快乐成瘾,难以治疗:医生的目标是平衡情绪,但病人想要除去抑郁,但保留这种极致的快乐。
    • 所以只有理解快乐,才能更好地理解抑郁,快乐和抑郁要对等地研究。

Lively passions commonly attend a lively imagination. ——David Hume

# 25. Lecture 25: The Reward System: Drugs

# 25.1 成瘾性

  • 所有强成瘾性的药物都会影响到与伏隔核相关的神经通道
  • 道德丧失:成瘾 => 奖励系统过载 => 影响到腹侧被盖区到眼窝前额皮质的通道 => 管理道德的区域超负荷 => 无视道德
  • 行为成瘾(eg. 性瘾、毒瘾、赌瘾)和毒品成瘾所激活的脑区是相同的。
  • 成瘾性同样受基因的影响。eg.有的人怎么喝酒都不上瘾,有的人一口就上瘾。
  • 前脑在青春期时,会在荷尔蒙的作用下重组。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会被弄清楚,在青春期开始到20岁左右,这段时间也是最容易接触毒品的。

# 25.2 可卡因(cocaine)

  • 一种精神刺激剂(psychostimulant),有很强的生理成瘾性。
  • 药理:作用于释放血清素(弱)和多巴胺(强)的突触,抑制它们的回收机制。
  • 作用的位置:内源性奖励系统中,腹侧被盖区通往前脑皮层和伏隔核的两个通道。(因为百忧解没有作用于这两个通道,所以没有成瘾性)
  • 受到过量刺激的突触后膜受体会调整自己的敏感性以适应(大脑不喜欢狂喜),并且药物会改变突触的结构,有的甚至是长期的
  • 过程:
    • 上述两个通道中的多巴胺的剂量超标 => 产生的刺激最终在皮层形成快感 => 剧烈的刺激后是同样剧烈的补偿反应(compensatory adaptation)
    • 一开始突触间隙中会有大量的多巴胺,所以快乐 => 随后是强烈的崩溃感(dysphoria) => 促使人再次用药,且剂量更大,形成一种行为模式的循环
  • 动物研究:
    • 释放多巴胺的突触的敏感性减弱,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永久地减少了 => 即使回归正常状态,原本的快乐,就不够快乐了。
    • 疼痛抑制剂的受体也减少了 => 人觉得疼痛
    • 动物没有道德,所以可卡因甚至会取代它们的生存欲望,不吃不喝不睡只要可卡因。

# 25.3 大麻(marijuana)

  • 小剂量时功能与酒精类似,大剂量时获得快感,灵敏度提升(eg. 听觉、味觉等)
  • 药理:大麻直接与某些脑区的受体结合,导致内源性受体无法与本该结合的天然配体(natural ligand)结合。
  • 作用区域:与可卡因大致相同,但大麻还影响了海马体、杏仁核、腹侧被盖区。
  • 长期使用大麻 => 动机缺乏症(amotivational syndrome),对社会生活失去兴趣。+ 记忆问题(海马体)
  • 大麻的成瘾性比可卡因弱:因为大麻不会导致伏隔核中的多巴胺增加。

# 26. Lecture 26: Brain Plasticity

# 26.1 记忆的分类

  • 按照功能划分:
    • 外显记忆(explicit memory)/ 描述性记忆(declarative memory):eg. 语言记忆(semantic memory)、事件记忆(episodic memory)
    • 内隐记忆(implicit memory) / 非描述性记忆(nondeclartive memory):eg. 运动记忆、刷牙技能的记忆等
  • 按照时效划分:
    • 工作记忆(working memory) / 瞬时记忆(immediate memory):30秒内,不涉及学习
    • 短期记忆(short term memory):学习的基础,有些会变成长期记忆
    • 长期记忆(long term memory):一生都记得,但也会随着经验而变化

# 26.2 记忆相关的脑区

  • 前脑的高级区域:长期记忆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合成,分布保存在皮层的不同区域中。脑损伤 => 长期记忆的丧失
  • 锥外体系统:非描述性记忆
  • 杏仁核:处理情感,情感与记忆相关
  • 前脑皮层:瞬时记忆
  • 海马体:
    • 右海马体:空间记忆
    • 左海马体:语言记忆(左脑与语言更相关)、事件记忆
  • 事件记忆 => 形成我们的自传(即我们自己的故事,我们在其中定义了我们自己) => 自传也是大脑再创造形成的 => eg. 当询问一些人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的时候,记忆有时并不准确,但一般与这个人的个性相符合。

# 26.3 大脑的可塑性

  • 软连接(soft wiring):通过经验积累而建立的连接。
  • 突触可塑性(synaptic plasticity):突触不是静止的,而是像触手一样摇来摇去。学习的过程 = 突触改变的过程。
  • 脊(spines):树突的分支,即突触后端的部位,可以增大树突的面积,可以快速变形。主要分为三类(可以相互转化):
    • 长的:一般在发育中的大脑
    • 短粗的:成人的大脑中,最灵敏
    • 蘑菇脊:能明显减弱电信号
  • 脊的形状、突触的敏感度、新突触的生成 => 这些变化随时都在进行 => 人才能在不生成新的神经元的基础上,一直学习。
  • 轻微的脑损问题不大 => 在损伤的位置,受损的突触会被清除,然后长出新的突触。
  • 经验增长 => 某些脑区(eg.海马体)的突触增多
  • 大脑有极强的可塑性:eg.天生盲人的大脑中,本来用于视觉的神经(eg. 17区) => 变成了听觉神经,听觉区有更大的面积,因而听觉更灵敏。

image

image

image

# 27. Lecture 27: Emo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

# 27.1 一些概念

  • 海马体能够生成新的神经元
  • 感情是人类做出选择/决定的关键/推力
  • 二元论(dualism):认为意识和身体是两个无关的实体,情感是身体的产物,感情与理智是对立的(错误!)
  • 科学的角度:感情是做出理智选择的原动力,尽管过于强烈的感情会让人丧失判断力。

# 27.2 病例

  • 左右前额皮层受损,前额叶下的轴突也被切断了 =>
  • 但病人没有丧失道德,开始喜欢收集物品,失去了感觉和感情 =>
  • 病人能够理智地分析各种选项,但是却无法做出选择 =>
  • 缺少 “想要感觉更好(want to feel better)” => 这个终极目标

# 28. Lecture 28: Processing pf Negative Emotions: Fear

# 28.1 恐惧

  • 尽管我们不喜欢这种负面情绪,但这种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情绪,有助于我们的理智判断
  • 获得性恐惧(learned fear):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恐惧,压力反应:几茶酚胺增加、皮质醇增加、加强警戒、血压升高、尿液排空
  • 与恐惧相关的脑区:
    • 杏仁核:
      • 负责分析感知信息中的情感成分,协调各个系统,以做出合理的情感反应,并参与情感记忆
      • 与很多脑区都有关联,比如丘脑:杏仁核与丘脑中的中继核(relay nuclei)直接相连。
      • 中继核:比如「眼睛 - 膝状体 - 大脑皮层」中的膝状体
      • 遇到危险时候:
        • 正常信息处理流程:视觉信息 => 视网膜细胞 => 膝状体 => 17区(初级视觉皮层) => 高级视觉皮层 => 高级相关区域 => 前脑皮层判断为危险 => 相关区域采取行动,但此时人可能已经驾鹤西去了
        • 杏仁核新增了一种信息的处理途径:刺激 => 中继核 => 杏仁核 => 前脑皮层 => 快逃啊啊啊啊,从而快速应对(突发的)危险,而不用认知的参与
    • 海马体
    • 前脑皮层:可以消除获得性恐惧
    • 网状结构中的一些神经核

# 28.2 创伤后应激障碍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PTSD)

  • 杏仁核活动增强,前脑皮层活动减弱,不治疗会对海马体形成永久损伤。
  • 脱敏治疗(desensitization therapy):
    • 聊聊经历,反复刺激直到不应激
    • 照片 => 真实场景,循序渐进地消除获得性恐惧
    • 治疗后,杏仁核活动减弱,前脑皮层活动增强

# 28.3 强迫症(obsessive- compulsive disorder,OCD)

  • 伴随着长期的压力,eg.有人害怕细菌,就疯狂洗手,甚至脱皮
  • 与扣带回和尾状核(caudate nucleus)有关
  • 尾状核:位于前脑,属于锥外体系统的基底神经节
  • 依靠前脑来治疗(消除获得性恐惧)

# 29. Lecture 29: Music and the Brain

# 29.1 音乐

  • 本质:声音,由单音构成,而不是说话等的帧(基底膜共振最强的点所对应的频率)
  • 基本频率(fundamental frequency):音调中最低的那个音
  • 泛音(overtones):与基本频率混合的相关频率
  • 大脑接受的是音符之间的关系,这是最关键的,其次才是音调,单个音节没有意义

# 29.2 音乐与语言的相似点

  • 都有节奏、走势(anticipation,eg.人知道音乐快要结束了)
  • 声音和意义存在对应的关系
  • 存在喜好上的文化熏陶
  • 主脑优势:
    • 语言:主要由左脑控制
    • 控制:
      • 左右脑同时参与处理音符
      • 普通人:右脑处理旋律与和声,左脑处理节奏
      • 音乐角:左脑可以处理所有的信息,且海马体活性更强
  • 规范创造(inventive):有一定的规范,自由开放但又是有限的
  • 童年时期的大脑:抽象语法和音乐规律,以便日后理解。(所以无法理解异族的音乐)
  • 都可以交流、表达,音乐比语言更擅长表达
  • 都具有本能性,与生俱来

# 29.3 大脑处理音乐

  • 41区:初级听觉皮层,锐化基本频率
  • 内源性奖励系统:音乐也是感情体验 => 多巴胺上升、内啡肽上升 => 快乐/快感
  • 海马体:与乐曲的记忆有关
  • 音乐喜好:童年和早期青春期的音乐熏陶 + 气质(稳定的,由边缘系统决定)
  • 失歌症(amusia):音乐的失认症 => 无法认知节奏、旋律、音符间的关系 <= 42、22区(高级听觉皮层)受损

image

# 30. Lecture 30: Sexual Dimorphism of the Brain

# 30.1 性别分类

  • 性别有很多方面,体现在身体、大脑、认知、行为
  • 基因型性别(genotypic sex):XY染色体或者XX染色体
  • 表型性别(phenotypic sex):由生殖器的发育决定。(为什么要区别于基因型性别呢,因为这其中有些病症导致了它们的不一致)
  • 认知性别(gender identification):取决于本人对自己性别的认识,所以这是大脑所建立的一种概念。
  • 大脑性别(brain sex):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的差异比较大,所以由此划分,被称为二态性(sexual dimorphism of the brain)(其实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差异,即使是同性,但男女之间的差异太大了,喂,你吼那么大声干嘛?)
  • 大脑性别是行为的引导者,与任何基因型性别、表型性别都相互兼容

# 30.2 大脑性别

# 30.2.1 如何产生的

  • 发育最初,胚胎的大脑是平衡的
  • 男性:
    • 睾丸产生微量的睾丸激素 => 使性器官男性化,以及未来会变成女性结构的部分退化;同时睾丸激素还会进入大脑的某些区域,只对这些区域作用,使大脑男性化。
    • 更进一步,睾丸激素进入神经元之后,转化为雌二醇(一种雌性激素) => 本质上是雌性激素使神经元男性化
  • 女性:
    • 因为没有产生睾丸激素,所以大脑女性化 => 即大脑的默认发育路线是女性
    • 睾丸激素分泌不足 => 缺少足够的雌二醇 => 大脑无法男性化
  • 以下因素都会使胚胎的大脑男性化(即使是女性胚胎,以后就是女汉子,可能这就是我想找来当老婆的男人一样的女人吧):
    • 母亲血液中的雌性激素过高
    • 使用了类固醇
    • 怀孕期间使用巴比妥类药物
    • 处于高浓度的杀虫剂环境中

# 30.2.2 关键期

  • 大脑性别的结构差异体现在神经核上:
    • 其中的神经元的尺寸、数量、密度不同
    • 受体不同,连接方式不同
  • 人类的胚胎大脑的性别的关键期在出生之前
  • 虽然青春期会分泌大量的性荷尔蒙,但对大脑的性别不会有什么影响,因为关键期已经过了,大脑性别已经固定了无法改变。

# 30.2.3 存在二态性的结构

  • 下丘脑:控制自律、荷尔蒙的分泌、求爱、性行为等。
  • 海马体:女性的海马体中有大量的雌性激素受体,与雌性激素结合时,神经元的脊和树突会生长,这是一种重塑反应。
  • 杏仁核:男女看待感情的方式是不同的。
  • 眼窝前额皮质等皮层:抽象道德
  • 男女大脑处理信息的一般方式也不同:
    • 男性大脑的功能更加严格地固定在某个脑区上
    • 举例:
      • 左脑受损的小男孩可能永远无法讲话或者理解语言,阅读障碍的男性多于女性;而大脑受损的小女孩,她的右脑可能会接手左脑的语言功能,成年后看不出异常
      • 从中风后恢复的情况看,男性恢复困难,女性恢复快速
      • MRI中,女性的大脑功能分布更加对称
  • 女性更擅长分析表情、声音中的感情、更强的情感记忆,杏仁核更容易激活
  • 但是男女的智商没有区别:
    • 男性:系统工程,空间思维
    • 女性:更强的语言能力、同理心、情感感知、情感记忆

# 31. Lecture 31: Sleep and Dreaming

# 31.1 相关结构

  • 网状结构中的一部分控制 => 睡、醒、梦
  • 下丘脑中的视交叉上核(suprachiasmatic)从眼睛接受信息,控制人体的昼夜节律(circadia)
  • 松果体(pineal body):脑部中央附近,两个半球之间,位于上丘脑中的小内分泌腺体,释放褪黑素,用于控制睡醒循环
  • 脑电图(electroencephalogram,EEG):大脑活动的时候,皮层表面会产生微弱的电场,用电极探知这个电厂,进而数值化,得到一系列的数据,形成了脑电图。脑电图测量了大脑整体活动度的变化。
  • 睡眠的第一个小时,脑电活动会减缓,并且开始有节律地产生脑电活动。

# 31.2 睡眠阶段

  • 慢波睡眠(slow wave sleep)
    • 期间:心率、血压、呼吸都减缓
    • 副交感神经(parasympathetic)兴奋的表现,这是一个由下丘脑控制的自律系统,控制休息和放松。
    • 此时被唤醒,一般不会记得梦见了什么。
    • 如图所示,一共会持续90分钟,分为四个阶段,之后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
  • 快速眼动睡眠期(rapid eye movement sleep,REM)
    • 最深的睡眠,与清醒时候的脑电图十分相似,所以又叫异相睡眠(paradoxical sleep)
    • 期间:耗氧量、心率、血压、呼吸都升高,且难以被唤醒
    • 交感神经(sympathetic)兴奋的表现,动物在战斗、飞行之前都会这样
    • 只有拥有新皮层的动物才会有REM => 所以梦境都是新皮层的产物
    • REM与短期记忆的长期化有关
    • REM从子宫中就开始进行了,婴儿的REM占比睡眠时间的50%,青春期到老年只有20%
  • 一个完整的夜晚会有慢波睡眠 <=> 快速眼动睡眠期的5~7次浅深的循环,并且越接近早晨,慢波睡眠越浅,REM时间越长。

image

# 31.3 睡眠控制系统

  • 脑桥-中脑接点处的神经核(图中红色部分)
  • 脑桥、髓质和更靠前的地方,并且伸入皮层(图中灰、黑色部分)
    • 主要以一元胺为神经递质
  • 不同时期:
    • 清醒时:两者都活跃,都会给皮层、丘脑传递信息
    • 慢波睡眠:两者的活动都减弱
    • 快速眼动睡眠期:红区非常活跃,黑灰区完全关闭

image

  • 梦境大体上是由网状结构控制的,大部分都发生在REM时期:
    • 慢波睡眠:没有连贯的情节,仅有单独的时间,难以回忆,没有画面感和感情因素
    • 快速眼动睡眠期:有复杂、完整的故事,生动的画面感,醒来后可回忆,并且越接近早晨,梦境越密集。但是会产生坏梦(bad dream),即复杂的、带有负面含义的梦(我也没懂,但又不是指睡眠麻痹或者噩梦)
    • 噩梦(nightmare):
      • 一般都发生在慢波睡眠 => 呼吸压迫,身体完全瘫痪
      • 对于儿童,叫做梦惊(pavor nocturnus),只有一分钟,醒来后无记忆,但是儿童会在尖叫中醒来,却不自知是为何
      • 对于成年人,叫做梦魇/梦妖病(incubus),一般没有记忆或者只有零碎片段,极恐怖的体验,甚至可能会损伤大脑。

# 31.4 睡眠障碍

  • 失眠、无法维持睡眠
  • 嗜睡症(somnolence):就是本人
  • 猝眠症(narcolepsy):
    • 一种基因病,大白天突然睡着,无法控制,常常晚上睡不着。
    • 直接从清醒状态进入到REM,甚至有时会有清醒状态和REM重叠,清醒时也会看见REM的梦惊
    • 无法治疗,只能缓解:
    • 适量的兴奋剂来维持清醒
    • 使用三环素或者一元胺氧化酶抑制剂之类的抗抑郁药,因为REM时期关闭的脑部的相关系统(图中黑灰区域)是以一元胺为神经递质。
  • 猝倒(cataplexy):一种虚弱失调病(debilitating disorder),常常伴随猝眠症的一种并发症,突然的肌肉无力,正常人在非常困的时候也会猝倒。

# 32. Lecture 30: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lf

# 32.1 意识

  • 定义:主观感受的存在状态,或称为“有意识状态”
  • 意识的三个方面:知觉(awareness)、注意力(attention)、自我概念(self- reference)
  • 意识应该是新皮层的功能

# 32.2 三个问题

  • 困难问题(hard question)
    • 找出所有和意识有关的神经关联
    • 目前的进展:
      • 阐明了不少神经电路的原理,eg.色觉、MRI
      • 意识是由大脑的特定区域维持的,与睡眠、清醒等的原理类似,图中橙色部分——上行网状体激活系统(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,ARAS),能够刺激丘脑、进而刺激皮层,用于维持意识,即意识的开关,但是不足以构成完整的意识。

image

  • 更困难问题(harder question)

    • 为什么人的神经活动会伴随着体验发生?或者 为什么我们会有内在的主观体验?(可感受性,qualia)
    • 可能大多数皮层接收到信息并处理的过程,我们都是感知不到的。eg.走路去一个熟知的地方,上班什么的,不太思考就可以到达了
  • 最困难问题(hardest question)

    • 难以理解意识似乎是属于“客观我”的东西 或者 为什么要有自我的概念,即使我们可以解释它的形成机理(虽然现在还不行)
    • 主观我:我在不断地接收信息,并产生主观体验
    • 客观我:另一个我理解我当前所处之境、所行之事的前因后果
    • 二者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自我
  • 笛卡尔剧场(cartesian theater)

    • 大脑中有一个客观我,就像在剧院中,观察着主观我的行动
    • 体感系统、海马体、后顶叶皮层等 => 支撑自我概念的形成

# 32.3 失认症

  • 17区受损
    • 病人觉得自己失明了,但其实信息可以到达皮层,并且病人具有一定的被动视觉能力
    • 比如偶尔走路可以直觉地避开障碍物,接住扔过来的物体
    • 所以病人只是没意识到自己能看见,对于自己能看见这一事实没有知觉
  • 颞叶受损:人脸失认症
    • 人群中认不出熟人,但是可以描述五官
    • 病人闭上眼睛,可以很好地描述熟人的面部特征,但是睁开眼就却无法辨认出熟人
    • 涉及视觉后无法识别面部特征 => 涉及到了意识中的主观体验方面
  • 左侧后顶叶皮层受损:半侧忽略症
    • 病人否认左侧的身体和世界,同时会否认自己和其他相同病人的左侧是瘫痪的
    • 意识中的自我概念部分出现了问题,对世界的认知也出现了问题
    • 我们认识外物的时候,是参照自身感受的
    • 大脑通过换位思考,以自己的感受来体会别人的感受 => 镜神经元(mirror neurons)
  • 结合问题(binding problem)
    • 客观我得到主观我的感受后,会形成一个整体的体验
    • 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神经核,来整合大脑的所有信息,即没有找到实现这个具体功能的神经核,所以无法解释这个整体的体验是怎么来的。

# 33. Lecture 33: Alzheimer's Disease

# 33.1 阿兹海默症概览

  • 痴呆(dementia)的一种,无法说话、交流,丧失记忆、遗忘自我
  • 分类:早发型(early onset,65岁之前)、晚发型(late onset,65岁之后),分类只是为了便于研究,本质上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  • 存在家族遗传,但遗传致病的比例不足10%,且目前不知道发病原因(特发性疾病,idiopathic)
  • 诊断困难,严格地讲,仅能在尸检时通过查看大脑来确诊

# 33.2 大脑发生的变化

  • 大脑所有区域都会有大量神经元死亡,下面提到的部分尤其明显
  • 新皮层:初级皮层完好,但高级皮层大量死亡 => 病人具备基本的视听等功能,但丧失了感知、自我意识等高级功能
  • 内嗅皮质、海马体:丧失学习能力和记忆
  • 杏仁核:无法体会感情
  • 麦纳尔底核(nucleus basalis of Meynert):
    • 位于网状结构最靠前的地方的一个极小的神经核,以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,和皮层有大面积的直接连接(不必经过丘脑来间接连接皮层,注意大部分神经核通往皮层的通道都必须经过丘脑)
    • 只要这个神经核发生退化,痴呆就产生了。
  • 蓝斑核(nucleus locus coeruleus):
    • 位于网状结构、脑桥的部分,以去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,大面积直接连接到皮层。
    • 控制大脑中的血液流动,氧气、葡萄糖的供给,以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、睡醒循环。
  • 中缝核(raphe nuclei):
    • 位于髓质和中脑之间,以血清素作为神经递质,同时也是抗抑郁症药物作用的区域,直接连接到皮层,与情绪相关。
  • 以上神经核中的大量神经元死亡 => 剩下的神经元和其他区域也会发生异常

image

# 33.3 尸检时的判断

  • 神经原纤维缠结(neurofibrillary tangles):纤维会沉积在神经元内部(可以用银来染色)
  • 菌斑块:
    • 位于细胞外的高度异常组织,其核心是一种淀粉蛋白(异常沉积,而不是正常参与循环),周围是异常的神经胶质细胞。
    • => 引起大批神经胶质细胞的聚集,它们试图清理沉积
    • => 导致该区域的树突和轴突的异常
    • => 淀粉蛋白的沉积还会发生在血管中和全身各处,从而破坏血管壁,导致出血/脑出血
  • 血脑屏障(blood brain barrier):一层细胞屏障,能限制大分子进入大脑,维持内外分子的有序和平衡。但病人的这个屏障会崩溃,铝的含量30倍于正常值。 => 细胞环境异常,细胞死亡

# 33.4 不同时期的症状

  • 早期:轻微丧失记忆,尤其是短期记忆,兴趣的缺失,重度抑郁
  • 中期:大量记忆的丧失,处理信息能力下降,高级区发生变化(eg. 听不懂笑话、心境扰乱、日落症、晚上烦躁暴怒焦虑)、睡醒循环出现问题(连续五六天不睡觉)
  • 晚期:记忆严重丧失,甚至是长期记忆,迷失自我,偏执,语言障碍,性欲高涨,兴趣极端且突然转变
  • 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,只能用药物替换退化区域所失去的神经递质

# 34. Lecture 34: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's Disease

# 34.1 致病因素

  • 年龄:65岁八分之一,85岁二分之一
  • 遗传:E4基因会增加发病率,一个控制载脂蛋白E的基因,涉及脂蛋白和胆固醇的运输
  • 头部受伤:脑震荡级别的 => 干扰神经运作,突触连接断裂
  • 饮食:高胆固醇和肥胖
  • 慢性病:动脉硬化、糖尿病、高血压
  • 吸烟:任何成瘾药物都会涉及伏隔核和多巴胺的释放
  • 临床抑郁症
  • 轻度认知障碍(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):短期记忆丧失,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的前兆,80%+
  • 激素替代疗法:65岁以上的女性,服用雌激素或雌激素孕酮后,发病率会上升
  • 以上因素和增加心血管病、中风、心脏病的因素一样,所以其实阿兹海默症本质上也是一种血管病。

# 34.2 降低风险

  • 使用 omega 3 脂肪(鱼油)
  • 控制体重、肥胖、糖尿病、低脂食物、降低脂蛋白
  • 喝果汁,吃菠菜、抗氧化剂多的食物
  • 锻炼身体:海马体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,锻炼身体可以提高有丝分裂率
  • 脑力锻炼:学外语、学吉他
  • 控制压力
  • 保持善良、友爱

# 35. Lecture 35: Wellness and the Brain: Effects of Stress

# 35.1 压力机制

  • 长期处于压力下,会破坏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,而且导致大量的大脑神经元的死亡。
  • 是否感受到压力 => 取决于我们的态度(我们是否把问题当作一种负担)
  • 压力本身是用来应对少有的紧急或特殊情况的:
    • 杏仁核 => 感到威胁 => 交感神经兴奋 => 下丘脑 => 垂体(pituitary)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,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) => ACTH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和几茶酚胺 => 增加警觉、刺激肌肉、战斗力up
    • 危机结束 => 副交感神经接手体内平衡的控制,回到平和状态

# 35.2 长期压力的影响

  • 对于免疫系统:
    • 血液中的皮质醇长期偏高,身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下降:对于人体而言,免疫系统是控制平衡、抵御外来蛋白的屏障,但是当外在更大的危险发生,甚至危及生命时,内在的平衡就显得微不足道。所以免疫力和运动力/战斗力 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。
    • DNA修复能力下降,例如应对紫外线等导致的基因变异。癌变可能性增加
    • 自身免疫反应(过敏):过敏原是自身的组织,多发性硬化(multiple sclerosis):抗体攻击自身的少突胶质细胞和髓鞘
  • 对于心血管系统:
    • 心血管损伤分为两类:
      • 缺血型(ischemic):长期过量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=> 血管内壁形成伤疤 => 伤疤处形成斑块,血小板沉积 => 阻塞血液流动
      • 非缺血型(non ischemic):血液中过量的肾上腺素带来的肌肉强化最终超过了负荷,长期的负荷导致心脏肌肉的直接损伤
    • 原本为突发事件准备的应对机制长期被激活,超负荷状态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调
  • 对于大脑:
    • 海马体中有大量的皮质醇受体 => 海马体对于皮质醇敏感 => 长期过量的皮质醇导致神经元死亡 => 海马体萎缩(hippocampal atrophy)

# 36. Lecture 36: Neuroscience: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Ahead

# 36.1 总结

  • 大脑才是形成意识的核心,而非心脏、肝脏、肺等器官
  • 认知和观念、理解外界和自我的功能来自于大脑,视、听、触觉都是神经为我们营造的主观世界
  • 感情是一个积极的人生动力源,引导我们的理智,走向幸福
  • 大脑的可塑性,即使到了100岁也可以学习
  • 尊重大脑,保持大脑的健康

# 36.2 挑战

  • 理解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内在机理
  • 理解个体差异
  • 理解全局式的、分布式的神经活动,智力是分散在皮层各处的综合能力
  • 理解社会活动中,大脑运作的方式

image

Every molecule of carbon in our bodies originated in the stars.